日本东北中国青年学者联合会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一些观点

向下

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一些观点 Empty 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一些观点

帖子 由 碧水蓝天 周五 十一月 21, 2008 9:10 am

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一些观点

2004年 3月9日

金 海


2003~2004年,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我申请到福特基金,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院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我主要把访美期间的一些收获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我的汇报分两个部分。一是大致介绍一下那里的数据库和资料,二是介绍一下我所接触到的一些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一些看法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库和资料


在美国的学校访学,最容易留下的一个印象就是那里的图书馆情报系统非常先进。各学校、各地区的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交流非常发达。SAIS的图书馆的藏书范围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领域。在那里,国际关系方面的文件资料比较丰富。几乎杜鲁门到尼克松历届总统的总统文件集那里都能查到。另外,还有一些美国对外政策方面的基本文件集,比如小阿瑟·施莱辛格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文件史》和国务院出版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文件》等等。如果你想借其他图书馆的藏书的话,只要在网上查到书名和图书馆,通过馆际交流,可以在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借到几乎是任何图书馆的藏书。如果你想查其他图书馆所藏期刊上的论文的话,他们还可以帮你免费复印。这样,资料的查阅就非常方便。
在美国查资料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它的数据库系统。如果你是SAIS的学生,他们的图书馆会给你一个用户名和密码,这样你就可以在家里通过远程登录访问他们的数据库。SAIS的数据库是通过它的图书馆网页。这里面有很多数据库,包括了各方面的资料。我主要想给大家介绍这样几个数据库。(插Power Point)
第一个数据库是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这个数据库是美国国家档案馆建立的,其中包含4万份与美国国家安全问题有关的解密文件。在我离开美国之前,这个数据库新增加了一批六七十年代美国的解密文件,涉及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等问题。对冷战感兴趣的老师可以上去看看。不过这个数据库里的文件是把原件扫描进去的,当时有关人员的批示修改都在上面,还是手写体。所以用电脑看不大容易看清楚,最好是打印出来再看,那样效果还可以。
第二个数据库是historical newspaper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新建的,几乎包括了美国历史上各大报纸的所有内容。我在美国的时候,习惯使用的数据库是NewYork Times数据库。那个数据库里包括《纽约时报》从创刊到现在的所有报纸内容。不过在我快要回来的时候,听说那个数据库的东西全都并到这个数据库里来了。这个数据库对于通过报纸资料了解当时美国的民情民意还是有一定用处的,也可以算是第一手资料。
第三个数据库是China Data online。这个数据库是密歇根大学的中国资料中心建立的,里面包括中国国家和各省统计年鉴的全文。这个数据库是新的,我在美国的时候没有见到过,所以对里面的资料怎么样不敢下断语。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进去看看,里面有一些国内看不到的资料也说不定。
除了SAIS的数据库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库也是比较好的。一个是Foreign Affair。这是对外关系委员会出的一本关于外交关系的非常有名的期刊,很多美国有名的政坛人物和学者都在上面发表过文章。从这个数据库里,可以查到1973年至今《外交事务》季刊的所有文章内容。
还有一个数据库是耶鲁大学法学院阿瓦隆计划建立的,里面包括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大量国际条约全文,还有一些相应的原始文件,包括美国国会就这些国际条约进行的辩论等等。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
我还想提一下George Washington大学Eppicott学院(这也是一个专门研究外交关系的学院,它的院长叫Harry Hardings,也是研究中美关系方面的权威)。它也有一批解密的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原始文件,并把它们全文放在网上发表了。我本来想把它的网页也下载下来,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就是进不去它的网站。我不知道是我机子的问题还是网站的问题。如果各位老师想看这个网的话,它的网址是www.gwu.edu. 进主页后点选Epicott学院就可以浏览里面的文件了。
这些数据库是通过任何计算机都可以用的,包括使用手提电脑在家里远程登录。还有一种数据库叫CD-ROM数据库,它包含的信息量更大。但是这种数据库有知识产权的问题,学校购买了以后,只能在SAIS学校里使用,用学校的局域网才能进入,不能远程登录。不过SAIS的CD-ROM数据库不算很好。如果以后有人去美国想使用CD-ROM数据库的话,我推荐用Georgetown大学的。我去那里用过一次。它那里的资料非常全,几乎从美国殖民地时期开始直到现在,所有方面的资料全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外交。我查了有关美国国防开支的项目,发现美国建国以来的200多年里,每年的国防开支和分配细目都可以在那里查到。
二、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是个很大的题目,凭我在美国仅仅呆了一年,不可能对美国学术界在中美关系方面的所有观点都有所涉及。我只能谈谈我接触到的一些美国人,他们对中美关系是怎么看的,他们研究的角度是什么。
我申请福特基金的课题是《战后至今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对于仅仅一年的访学来说,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太大了。但是我报这个课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9·11刚过,布什政府似乎突然改变了他刚刚就任时的对华态度,不再提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开始加强中美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反恐战争方面)。和2001年相比,中美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就给我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下去,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共同的外部敌人的存在。1972年是苏联的扩张主义推动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苏东剧变之后,在美国***的声音一下子增高,“中国威胁论”和人权外交一度火热。小布什刚上台的时候,明确指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且还出现了比如海南撞机和布什宣布“将使用一切手段保卫台湾”等事件,使中美关系受到严重影响。9·11事件发生以后,恐怖主义取代苏联成为推动中美接近的共同外部威胁,于是中美之间的关系再度密切。而且照目前的趋势来看,似乎还在升温。于是我就想,是否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共同外部威胁才能存在,一旦反恐任务完成,中美关系会不会再次走向低潮。所以我就报了这个题目,想看看美国人是如何认识中美关系的。
2002年初,我在国内参加过美国所举办的一个纪念尼克松访华30周年的讨论会。在会上听到的主要是对中美关系比较阴暗的看法,有些人担心随反恐战争的发展,美国势力进入阿富汗将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有人专门介绍***的美国“蓝队”。这次会给我留下的感觉是9·11以后中美关系的升温是美国为了集中力量反恐采取的权益之计,一旦恐怖主义威胁消失,中美冲突将再次尖锐起来。在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看到的情况好像也支持这种观点。由于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经济发展不好,所以中西部各州***的声音很强烈,认为是中国小商品的大量进口造成了当地失业人数的增加,所以要求政府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征税,保护他们的工作机会。另外,人民币升值问题在美国也是一个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经常有国会议员拿这个做文章,声称中国人民币价值过低,是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国进行不公平竞争。这些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好像是中美关系就是不可调和的,它们在本质上就像小布什说的那样,是战略竞争对手。
到美国后不久,我拜访了SAIS的中国研究系的主任戴维·蓝普顿,想听听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蓝普顿曾经担任过10年的美中关系协会主席,在美国可以说是中美关系方面的一个权威。国会举行中美关系问题的听证会时,经常请他出席作证。他当时正好新出了一本书,叫《同床异梦》,(same bed, different dream)我不知道在国内是否翻译出版了,就是讲中美关系的。蓝普顿认为我的看法有些片面。他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分为两个方面。在安全领域,美国的确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这是因为布什和他的政府班子成员对亚太地区出现的“军事现代化竞赛”趋势感到担心(“军事现代化竞赛”这个词是蓝普顿提出的,是指亚太各国在军备建设时精简部队,加强现代化装备的政策。他说由于亚太各国在建军时没有扩张部队,所以不能采用“军备竞赛”这个名词。)。布什政府尤其担心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会影响亚太地区的力量均势对比,给美国和美国盟友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它就想尽力加强美国在亚太的地位,维护它在当地的利益。但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布什政府仍然是鼓励对华交流与合作的,其明显表现就是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且不反对北京申请2008年奥运会。当时对他的这些观点我没有说什么。不过我心里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在中美关系中,安全与经济文化交流到底哪一个占主导地位。换言之,即使美国政府在安全领域内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同时仍然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能否压倒安全领域内的担心。小布什指责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克林顿为了经济文化交流的上好处牺牲了美国的安全利益。那么,一旦反恐战争结束,在失去了共同的外敌之后,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否强大得足以维持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呢?因为当时是和蓝普顿第一次见面,所以这个问题我没有提出来。
后来在美国又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中美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它主要考察中美两国的国内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它认为中美关系是由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几个“波”构成,每个“波”都在独立地流动,它们的合力就形成了中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这篇文章画了一张表,列出了从1989~2002年中美关系中发生大事的时间与国内政治变动趋势之间的关系。(插Power point)。这篇文章对于揭示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间关系是有用的。不过对我来说,更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它告诉我搞国际关系应该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安全领域。还有一篇文章是《走向正常化的中美关系》。它认为目前中美关系正在变得日益“正常”,其理由是美国和它的传统盟友西欧与日本之间的争吵有时要比中美之间的争吵更加厉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美之间的关系甚至比美欧、美日之间的关系还要好。这篇文章同样也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各个领域来进行分析。但是我觉得它的深度不够。因为它没有分析意识形态上中国和欧日之间的差异。也许中美之间的争吵不像美欧、美日之间的争吵那么剧烈,但中美之间的认同也同样无法达到美欧、美日那样的高度。
使我感到收获最大的一篇文章是蓝普顿在去年10月发表的《中美关系的“三脚凳”结构》。在这篇文章中,蓝普顿把中美关系比喻成一个三条腿的板凳。支撑板凳的三条腿分别是安全、经济和文化。他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刚刚正常化的时候,安全那条腿太长了,几乎是支撑整个凳子的惟一一条腿,而经济和文化那两条腿可以说没有。现在,安全那条腿正在变得越来越短,而经济和文化这两条腿则越来越长。随着三条腿之间的差距变小,中美关系这个板凳也就变得日益稳定。蓝普顿最后的结论是,从这个角度而言,中美关系的确是在日益走向“正常化”。
由于我在美国的时间有限,很难了解美国学术界的所有观点。蓝普顿又是SAIS的中国研究系主任,和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他。所以,我在这里就只能以蓝普顿为代表来谈。但是,通过他我至少了解到一点:在研究国际关系时,视野必须开阔,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安全领域。尽管传统的安全领域仍然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主导的方面,但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其他因素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中美关系应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任何一个单独领域中的政策都不能涵盖中美关系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中美关系,也许能对它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碧水蓝天
博士生
博士生

帖子数 : 90
注册日期 : 08-05-2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